返回網站
返回網站

花蓮「食禾」用專屬於台灣東部的精釀琴酒,獻給小農一首穀米情歌

《旅人誌》2020年11月號

· 媒體專訪

text 李芷姍 /photo 蔡嘉瑋‧食禾

精釀琴酒的風潮在世界蔓延,有人說琴酒是味覺的山水風景、四時流轉,使用多種香草釀製蒸餾的澄澈酒體,承載著土地的特殊香味,是糅合季節草花馨香的微風,也是舌尖上的風花雪月。

broken image

食禾並不是台灣首創製造琴酒的酒商,但所生產的厚山琴酒,卻是第一款專屬於東部的精釀琴酒。除杜松子外,所有香料皆使用台灣本土植物,使用來自部落的馬告、大葉田香、九層塔,以及縱谷生長的文旦、洛神、蜜香紅茶,再以台灣稻米蒸餾的米酒為浸泡基酒,浸泡蒸餾製成。打開瓶蓋,杜松子伴隨著柑橘香流竄鼻腔,入口後馬告獨特的香氣帶動味覺,伴著大葉田香、檸檬、文旦、蜜香紅茶,是一款有著東部森林韻味,縱谷與山線交織而成的味覺風景。

broken image

「食禾的發音類似台語的『吃好』。」食禾的創辦人李建緯說:「努力讓每個人吃好喝好,找出台灣的風味,是我們創立品牌的目的。」在主婦聯盟工作多年,李建緯對於農民靠天吃飯,時而過剩、時而歉收的狀況感同身受,於是以釀造加工為開端,協助將穀物和農產品釀造酒類販售,為台灣小農找出路。

broken image

「米是台灣最主要的農產品,但現代人卻越來越少吃米飯,必須要找到方法去加工。」李建緯說。為此李建緯夫婦特別遠赴日本,到清酒的釀造廠當學徒,他們跟著日本杜氏,一步一腳印學習清酒的釀造過程。期許有朝一日能用台灣米,釀出不輸獺祭的好酒。

broken image

食禾的酒款所有原料幾乎來自台灣小農,高山農園的醜果、剩果做成水蜜桃、荔枝、紅肉李等口味的水果發酵酒。並與花蓮的東豐拾穗農場合作,推出花蓮限定版的「源燒酎」。原料使用台南13號有機米,加入日式酒麴後蒸餾,經歷一年窖藏,使酒體更醇香、柔順。白桃與桂花氣息包圍著清潤酒體,同時還帶有米穀基底的甜,酒香散溢在口中久久不去。

broken image

食禾委託釀造的中福酒廠內,釀酒師馬何增和李建緯針對新季度「厚山琴酒」,反覆進行測試和調整。「去年初聽到釀酒師開始製作琴酒覺得有趣,於是我們決定也來做一款小農琴酒,聚焦花東的香料,把東台灣土地的厚度用琴酒表現」李建緯說。幫農民說故事,透過酒麴把各地的風味色彩展現杯中,彷彿親賞一幅山水畫,只不過用的是舌頭與鼻尖,還有一棵熱愛台灣土地的心。

(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《旅人誌》2020年11月號)

訂閱
上一篇
大葉田香
下一篇
食禾荔枝酒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